日前,英国数十年来最严重的骚乱席卷伦敦多个城区,熊熊大火包围下的建筑、玻璃残渣遍地的街市、惊慌哭泣奔走的人群……和许多中国人一样,我在电视机前、在微博转发的视频里,目睹了这惊人的一幕。
现在,骚乱总算平息,治安正在好转。根据英国《卫报》8月21日报道,将近2000人在伦敦骚乱中被逮捕。在付出了巨大代价之后,伦敦不断反思、力求改进,努力恢复人们对下一届奥运会举办地的信心。在众多反思中,如何应对推特、脸谱网等社交媒体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。
与此同时,来自中国新浪公司的数据让人吃惊:新浪微博用户突破2亿。如果加上腾讯、搜狐、网易,中国微博用户数将达到相当庞大的规模,绝对数量远远超过推特。而即使仅以2亿来计算,和中国网民数4.85亿相比,也意味着每10位网民中有超过4位是微博用户。微博的迅猛发展,让如何应对社交媒体,一跃成为中国和世界互联网管理的重要话题。
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不断衍生的各种新媒体,已极大改变了当前的舆论生态。一方面,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,另一方面,信息生成和传播的即时性空前增强。“人人都是信息源、人人都有麦克风、人人都是舆论场”——这带来两种极端化的后果:一种是信息通畅、激浊扬清,成为“信息集散地”、“舆论扩音器”;一种是无中生有、争吵不休,成为“谣言策源地”、“是非搅拌机”。伦敦骚乱以及此前的西亚北非地区动荡,将突发性、群体性事件发生时微博等社交媒体的“双刃剑”特性暴露得尤为明显。
德国学者伊丽莎白·诺依曼曾提出“沉默的螺旋”理论,指出:公众舆论的形成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,人们在预计受到鼓励时会以一种方式说话或行动,而预计受到敌意或忽视时则会保持沉默或另外采取行动。与“主导意见”不一致的人,因为害怕不能被周围的人所赞同,则会保持沉默。结果,一方的“沉默”造成了另一方意见的增势。“主导意见”的强大,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的人转向“沉默”。
这或许从理论上可以解释伦敦骚乱产生的一部分原因:对社会不满的一群人在社交媒体上不断抱怨,在反对意见沉默和管控手段缺失的大背景下,这一类型意见不断增势,最终成为社交媒体舆论场的主流。意见错位的结果,是网络舆论整体失衡。使用社交媒体频率更高的年轻人受到误导,错判形势,做出疯狂举动,形成当代美国法哲学家凯斯·桑斯坦所说的“群体极化”现象。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两个舆论场的分化,加剧了这一局面的形成。
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一句“考虑禁止骚乱分子使用社交媒体”,带来对社交媒体与言论自由的世界性讨论,并引发各国思考:怎样在付出最小的管理代价和舆论影响的同时,获得最大化的社会效果?反观伦敦骚乱治理,无论是考虑网络隔离,还是增派警力,都只是解决尖锐局面的补救措施。从这个角度看,处理过程不算成功,真正成功的措施应当是防患于未然、防微而杜渐,在“沉默的螺旋”上升之际就提前介入,在“群体极化”形成之前就化解冲突。
此外,一次又一次的经验告诉我们:虚拟社会的管理难题,跳脱不开现实社会的发展困境。破解互联网管治难题,除了社会管理创新之外,我们还需牢记一句话:“发展才是硬道理。
建站咨询
如您有网站建设方面的需要,欢迎给我们留言或在线咨询 *